第四章 顧玙(下)
顧道長生 by 睡覺會變白
2019-3-23 20:28
其實說起來,顧玙沒什麽故事可講的,大概是壹個留守兒童父母雙亡,由爺爺撫養成人的苦逼經歷。
爺爺不是本地人,八十年代才到此落戶,不會種地,卻做的壹手好香,除了自己售賣,便是提供給鳳凰山上的紫陽觀。
不過後來,道觀的商業開發越來越好,手工制香滿足不了需求,就轉向了壹家制香廠。那種又直又長又粗的大香,壹柱就敢賣九百塊。
顧玙從小就學了這門手藝,也是真心喜歡,修煉的頗有道行。他讀書刻苦,懂事勤奮,考上了省城的大學,但念了兩年後,爺爺忽患重病。
沒多做考慮,他便輟學回家,貼身照顧。不過很可惜,積蓄花光又欠了點外債,爺爺還是去世了,只留下這座小院和壹屋子的香方。
唯壹幸運的是,他沒碰到什麽狗屁倒竈的爭端,挺順利的繼承了遺產。
以顧玙的情況,其實很尷尬,沒念完書的大學生,還不如壹個大專甚至技校生實在。白城是小地方,工作本就不多,稍微像點樣的他都去不上。
思來想去,丫把心壹橫,幹脆當起了山民小販。有地方保護,成本低廉,只是受苦。
受苦不怕,挺著,白天上山,晚上打零工,到現在有壹年多了。不僅還清了債務,還攢下了壹點點錢。
“嗒嗒嗒!”
墻上的掛鐘就像缺了油的機器,不甘不願的走著針。顧玙關了電腦,到廚房接了盆水,便開始洗手。
他的手指修長,指甲剪的十分整齊,沒用香皂,就在水中慢慢揉搓著,似要把每壹寸的皮膚都要洗凈。
之後,他才推開那間屋子的門。
燈光壹起,仿佛照亮了另壹個世界,整齊,緊湊,還帶著別樣的神秘感。三面都是碩大的木架子,上面擺著瓶瓶罐罐,每樣貼著標簽,足有上百種。角落還堆著兩個大箱子,正中是方桌,滿是奇奇怪怪的工具。
這便是顧玙的工作室,從未讓第二個人進來過。
小齋訂了醒神香,他得盡快做出來。所謂醒神香,就是能清心醒腦,集中註意力,屬於類藥香的壹種。
制香最好在夜晚,不打擾別人,也不被別人打擾。據說香有十德,感格鬼神、清凈身心、靜中成友、塵裏偷閑、能拂汙穢等等。
靜,是根本。
顧玙在木架前轉了壹圈,取下幾個瓶瓶罐罐,然後往桌前壹坐。這壹坐,整個人的氣質都發生了變化,沈靜,專註,還有那麽壹點點浪。
哦,浪靜風恬,泛輕舟去的浪。
若按網上的說法,制香就是燒錢,因為幾乎每壹種都會用到沈香和檀香。這倆貨貴得嚇死人,而且還不真。
但他繼承的是爺爺的香方,似乎傳自壹個很獨特的派系,老爺子又加以改良。這些方子很少用到沈、檀,以常見的材料居多。比如醒神香,就是用石菖蒲、蒼術、薄荷、夜交藤、白豆蔻、冰片,外加鳳凰山上的壹種圓葉草配制而成。
除去前期繁瑣無比的香粉炮制,制香大概分為:調泥、成型、理型、陰幹、窖藏五個步驟。那些罐子裏都是做好的香粉和粘粉,所以他就直接調泥。
簡單講,就是用粘粉混上香粉,像和面壹樣揉成均勻的壹團。粘粉多用榆樹皮制成,無異味,粘性也好,但不能多放。
像廟裏的許多線香,燒完了香灰蜿蜒不斷,就是粘粉放多的緣故,這是劣香。
顧玙先取了壹只瓷碗,放入配好的粉,壹點點加水,壹點點攪拌。直到水凈,粉就成了壹坨面團樣的東西。他再用勺子反復從四周往中間疊壓,將面團充分調勻,加強密度。
到此都很簡單,下面才是關鍵的壹步,成型。
如果是做線香,現在的人為了偷懶,多把香泥塞進針管裏,然後壹條條擠出來。這種實際是劣香,因為擠出來的香條內部不密實,燒起來的煙會比較大。
好的方法是用手搓,配制香料和搓制線香,這兩者便是制香最大的道行。
“呼……”
顧玙坐在燈下,深呼吸了壹口氣,整個人愈顯沈靜。他扯了壹小塊香團,放在木制的案板上,用壹根手指豎著開始揉搓。
千萬不能橫著搓,豎著可以調整香條的走向和粗細。
他神情專註,全身心都在那根手指上,不是看,而是感受。感受著那壹小塊香團慢慢伸展,變細,延長……就像用自己的意念控制壹樣。
這種感覺很微妙,練過太極的都知道聽勁,搓香也類似,讓手指的皮膚去“聽”香團傳來的力道和反應。
有句話講:搓香便是調心。
總歸還是壹個靜字。
時間壹點點走過,夜色深沈,顧玙終於起身,吐出壹口長氣。費了半天勁,壹共搓成了十五支,長約十厘米,有牙簽粗細。
他把香條切整齊,放在平紙上,再蓋上幾張白紙,這樣陰幹的會快壹些。
等到明日,香條徹底幹透,再送到院裏的小窖藏放。大概要半個月的時間,各種香料的味道才會融合,煙火氣減小。
這才是第壹批,要知道,他可是要做六十支的。
所以說,為什麽手工制香的人不多了,就是因為太耗精力,合不上。
……
當夜,顧玙壹共做了三十支,睡得很晚。
不過次日壹早,他還是準時起床,顧不得吃飯,收拾東西就推車出門。剛出去,這貨又顛顛的跑回屋,取了三顆驅蟲的香丸。
這種香丸對人無害,蛇蟲鼠蟻卻極其厭惡,幾乎見之立避。他每天進山,為隨身必備,至於原來的那個,好吧……已經送給倆妹子了。
“小玙,精神不太好啊?”
“嗯,昨天沒睡好。您吃了沒?”
“沒呢,到山上湊合壹口。”
“喲,老王妳今兒個賣紀念品了,肉串呢?”
“沒買著鴨肉,先歇幾天。”
亂七八糟的對話中,六七輛倒騎驢從各條胡同裏鉆出來,又自然的排成壹溜,向鳳凰山騎去。
他們都是小商販,職業特不固定。今天有賺錢的零活,那就不上山,明天沒活幹,那就繼續挑擔子。賣的東西也雜,從造假的羊肉串到批發的紀念品,再到自家種的黃瓜、西紅柿等等,可謂應有盡有。
這號營生,基本被鳳凰集的人承包,甭說外地人,就是東城、南城、北城的人想上山,必遭致壹眾圈踢,砸攤攆人。
顧玙默默的跟在後面,聽叔叔伯伯們各種吹逼,很快到了老鰥夫的院子,大家把倒騎驢放好,然後進山。
仍是排著隊,壹個壹個往上走,各有各的攤位,誰也不能爭搶。他還在最後,前面的是個四十來歲的漢子,姓方,正是方晴的父親。
“小玙,我就壹直愁那丫頭的成績,妳說能不能考上壹高啊?”
“晴晴那卷子我看過,說實話,壹高比較難,二高希望還是挺大的。”
“唉,她有妳半點本事就好了!妳看妳,當年那書念的,可是咱村第壹個大學生。”
“叔,您也別急。離中考還壹個月呢,完全可以突擊壹把,再說考試都是看發揮的……”
壹高就是第壹高中,省重點學校,二高就差了壹級。顧玙挑著擔子,壹路都在安慰這個可憐的父親。
無論爺爺在世與否,方家對自己壹直照顧有加,方晴也像自己的小妹妹。不過她對學習真的沒興趣,即便是二高中,概率也是壹半壹半。
倆人說說聊聊,半天才走到山腰,前面的人已經看不見了。
“吱吱!”
“咕咕!”
正走著,不知何處傳來了壹陣叫聲,很是急躁慌張。倆人停下步子,左右看了看,方叔往旁邊壹指:“那邊!”
顧玙瞧去,卻是右側的密林裏,壹只灰毛大松鼠被雜草絆住了腳,而不遠處,還有壹條青蛇在緩緩遊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