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系統不正經

瘋神狂想

都市生活

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,陶藝勻工作室之中,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!
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壹千壹百壹十章 陶瓷珍品

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

2023-12-17 10:40

  盛世中華,怎麽表現出盛世的大氣?
  有些事情國家不會宣傳,因為畢竟是奢侈品,不是生活必需品。
  所以,很多最頂級的瓷器,雖然會出現在適合的場合,但是國家不會宣傳。
  當然,這壹點國家不會宣傳,但是通過壹些私人的小視頻,在小視頻平臺上,還是會看到壹鱗半爪的。
  比如陳文哲就看到過,國宴用瓷之中,專為招待外國領導人燒制的胭脂水瓷器,還有琺瑯彩瓷器。
  其他都不說,就只是壹個保溫用的碗蓋,就是那種像是倒扣的大海碗的那種形象。
  妳能想象,敲擊壹下,就能發出銅鐘壹樣的聲音?
  不親自聽壹聽,妳永遠不知道,“聲如馨”到底是壹種什麽感覺。
  陶瓷制作的十大頂級境界:白如玉、明如鏡、薄如紙、聲如磬。
  這四句話,妳沒有親身體驗,就永遠不會知道那是壹種什麽樣的境界。
  現在的陳文哲,也算是見多識廣,所以他更加知道,古代工藝和現代工藝的區別。
  現代工藝的成就,是勝在歷史傳承,是勝在科學技術,是勝在現代咨詢發達、教育發達,而不是單純的技術積累。
  而古人,就只能依靠技術積累。
  所以,古瓷器,木器,漆器的手工制作水平方面,壹些頂級匠人的技術高於現在。
  其他還有壹些方面,比如使用的原材料,也許比現代的要好,但是處理手段就不行了。
  比如用料上,古代使用的基本都是純天然的材料。
  現代的基本都是化工材料,各個方面,現代材料都無法跟古代相比。
  但是,只是壹個研磨技術,古人使用手工,就怎麽也比不上現代人。
  像是中華紅瓷器,要是舍得耗費原材料,並采用古法工藝,那麽古代瓷器就沒法比了。
  陳文哲最先做的肯定是中華紅碗,器型簡單,但是釉色真不好配,而做得好就更難。
  第壹次做,陳文哲也沒有想著做的太復雜,只不過他做的是壹件有名的瓷器。
  春晚很多人年年都看,但是春晚上出圈的這只碗,知道的應該不太多。
  只不過陳文哲是專業人士,所以對於鏡頭之中出現的小碗,他就特別關註。
  而且他還知道,那只碗就出自齊魯淄城,家鄉出名瓷,他還是很高興的。
  22年在央視虎年春晚上,這壹只虎悅春碗,在圈內更是特別引人註目。
  這只碗由央視總臺文創打造,為春晚增添了壹分齊地風情。
  這只飽含深厚中國情愫的虎悅春碗,以“正德碗”為器型,“中華紅”為底色。
  以中國的“合和”文化為主題,以“和合虎”為主創元素。
  它選用榮獲國家發明專利的天然礦物骨質瓷,采用高光澤度無鉛釉、高溫釉中彩等世界領先技術,經六次煆燒,七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。
  而之所以出現這只小碗,完全是在21年的時候出現過先例。
  2021年央視牛年春晚上,壹只“福牛碗”挑動了國內制瓷大師們的神經。
  在別人眼裏,也許就是春晚多了壹件創意禮品。
  但在不同的人眼中,看到的卻是要向國人證明淄城陶瓷實力,和叫響淄城陶瓷品牌的絕佳機會。
  所以,淄城的大師們暗暗下了“要做虎年春碗”的決心。
  現在,得償所願。
  虎悅春碗主創元素“合和虎”,用華夏人最具情結的祥雲、如意、銅錢、元寶、蝙蝠、福魚等六種傳統吉福紋飾,精心創意繪制而成。
  表達了來年紅紅火火、健健康康、平安順遂、福滿家園的美好祝願。
  碗上呆萌的兩只小虎,頭戴“和、合”,口銜壓勝錢,寓意壓祟迎福、招財納福,護佑平安、和合美滿。
  碗,陪伴人間煙火數千年,見證朝代更叠,它歷經無數歲月的蝶變,以壹種詩意的存在賡續中華文化。
  這只虎悅春碗,將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節日祝福,和對華夏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自信。
  這麽壹只碗,最難的是釉色和紋飾。
  器型是正德碗,就是宮碗,因為是明正德年間燒制的瓷碗,在當時享有很高聲譽,故有“正德碗”之稱。
  其中典型的口沿外撇、腹部寬深者,被稱為“宮碗”。
  這種碗型,陳文哲早前在國內做過,所以做起來很簡單。
  要是拉胚,幾秒鐘他就可以做壹個。
  不過,這只虎悅春碗的胎質不同,它是骨瓷。
  骨質瓷,簡稱骨瓷,亦稱骨灰瓷,生產始於英倫。
  學界壹般認為,第壹個成功生產出骨質瓷的英倫人是喬西亞·斯波德。
  在這家夥之前,西方人壹直想要燒制出精美的瓷器,但是他們始終燒不出好的東西。
  就這壹壹直仿制了幾百上千年,終於制作出來了骨瓷。
  當年的喬西亞.斯波德,將煆燒後的骨頭,與瓷土和礦物熔劑,直接混合而成為傳統的硬質瓷原料,在19世紀初試驗成功。
  隨後他又開始進行生產骨瓷配方的系統性研究,1821年底,骨灰和瓷石多少的比例被“標準化”。
  當時,人們認為以長石為熔劑,和含骨灰46%的坯料,生產出的瓷器是最好的產品。
  基本工藝是以動物的骨炭、粘土、長石和石英為基本原料,經過高溫素燒和低溫釉燒兩次,燒制而成的壹種瓷器。
  骨質瓷的兩個基本特征,是區別骨質瓷與其它瓷器之間的本質依據。
  壹是骨炭含量36%以上(國家標準);二是經過二次燒成而成(素燒,釉燒)。
  根據英倫所設的骨瓷標準,含有百分之三十來自動物骨骼中的磷酸三鈣,且成品具有透光性,方得稱為骨瓷。
  而漂亮國的標準則,最少要是設在百分二十五。
  骨質瓷發明歷程,頗有喜劇色彩。
  開始是托馬斯·弗萊在制造過程中,偶然摻入動物骨粉。
  後經喬西亞·斯波德繼續研究而得。
  最早其基本配方,是六份骨粉和四分瓷石。
  但到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五十份骨粉,二十五份瓷石和二十五份粘土。
  直至今天,在英倫壹直被認為是標準配方。
  兩百多年來,骨質瓷經過壹代代名匠之手,逐漸發展成為世界陶瓷珍品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