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系統不正經

瘋神狂想

都市生活

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,陶藝勻工作室之中,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!
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壹千六百五十九章 康熙八大碼

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

2023-12-17 10:41

  康熙之後的二三百年裏,美人醉的燒制技術漸漸失傳,壹度成為歷史謎團。
  美人醉的色調和均紅、祭紅或者其他的銅紅釉不同,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不是深紅色,還是壹種淺紅色。
  就因為頗相似桃花,以及海棠的色調,因此也被人們稱之為桃花片或者海棠紅。
  還有被稱之為美人霽以及美人祭,其實都是壹個品種。
  由於燒成特別困難,因此生產多為壹些小件。
  比如說印盒、筆洗、石榴罐等等。
  雖然如此,但是真正好的樣品,無論是古代或者是現代都不多見。
  目前存放在貴省博物館的清代康熙美人醉柳葉瓶,是世界上僅有的幾件“美人醉”作品之壹。
  新華夏成立後,在上級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,我國陶瓷事業快速發展。
  1954年我國成立景鎮陶瓷研究所,之後楊文憲老師深入研究,反復試驗,成功復燒制出美人醉瓷器。
  這才讓這種失傳的珍貴釉色,終於重見天日,且愈來愈出彩。
  楊文憲老師的美人醉作品《花觚》,算是其中的經典之作。
  由於燒制的氣候影響,因此美人醉的色調變化萬千。
  有的在朦朦朧朧的粉紅色當中,有深紅色的斑點密集。
  而有壹部分則是深紅色,在周圍逐漸暈散成為了淺紅色調。
  而有的則是深紅之外的較為淺部分,又微微泛著黃色或者綠色。
  有的則是在深綠色當中,泛著不同的紅暈。
  可以說出現了“滿身苔點泛於桃花春浪間”的奇趣。
  可謂是變化多端,妙趣無窮。
  據說美人醉這個名字的由來,便是當朝皇帝在酒席間即興取名。
  這位皇帝和他的那位美麗的貴妃,飲酒作樂的時候,有人拿來壹件景鎮剛剛問世的紅釉花瓶。
  其動人的釉色,便酷似貴妃醉酒的美麗臉色。
  因此皇帝當即命令這種釉色為“楊妃色”,後來逐漸傳開成為了“美人醉”。
  美人醉和其他紅釉不同,僅僅是工藝上的操作變化,就已經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了,如今依然深受喜愛。
  這麽好的技術,自然沒有人想要讓他失傳。
  所以除了我國在五幾年就開始研究之外,在零六年的時候,曾失傳於清康熙年間的陶瓷技藝“美人醉”,就再現故宮。
  捐贈者,是來自彎彎的已80歲高齡的陳佐導老人。
  當時那件精美的陶瓷品,填補了故宮收藏近現代陶瓷的壹項空白。
  因燒造條件完全相反,陶瓷“美人醉”技藝失傳之後,就很難復燒。
  陳佐導經過數十年的苦心研究,終於“再現”了這項“神奇”的技藝。
  那次捐獻的為他零五年,年初燒制成功的壹件“美人醉”作品。
  古代美人醉作品故宮也有收藏,但像那件作品壹樣呈現銅紅、銅綠兩色混合狀態的卻不多見,所以更加出名。
  高溫銅紅釉“美人醉”又稱“桃花紅”,是陶瓷燒造技術的壹種。
  而運用該技術燒出的陶瓷,因局部有未被還原的二價銅離子而呈現綠色斑點。
  清代洪亮吉曾以“綠如春水初生日,紅似朝霞欲上時”來贊美這種釉色之韻致。
  將陶瓷釉燒成紅色,窯內需要大量的煙。
  而燒成綠色,又壹點煙不能有。
  因為極為矛盾的條件,所以“美人醉”很難燒制成功。
  所以這也壹直是世界陶瓷界,公認的壹項技術難題。
  陳佐導經過近三十年嘗試,才使這種技法“失而復得”。
  這任何壹種技術,只要認真研究,裏面都有著很多難點。
  就像是美人醉,它的燒制技術,就跟青花釉裏紅差不多。
  美人醉是紅釉和綠釉沖突,而青花釉裏紅是青花和釉裏紅沖突。
  再有,美人醉是銅紅釉的紅、綠兩種釉色,同時顯現,這也對於溫度的控制有極高的要求。
  所以,這種瓷器存世的數量很少,而國內更少。
  面賽桃花的美人醉瓷器,其實最出名的還是康熙豇豆紅八大碼。
  康熙豇豆紅可謂單色釉裏的貴族,玩單色釉的都知道豇豆紅的名貴。
  而豇豆紅常見的器形有八種,俗稱“八大碼”,這八大碼分四高四矮;
  四高是:柳葉瓶、萊菔瓶、蟠魑瓶、菊瓣瓶。
  四矮為:太白尊、鏜鑼洗、印泥盒和蘋果尊。
  豇豆紅的紅色可謂千變萬化,紅中還透有淺淡的綠色。
  它是康熙時期銅紅釉的名貴品種,因為銅這種著色劑十分特殊,在氧化焰和還原焰中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。
  所以豇豆紅有紅綠交錯,變化無常的特色,每壹件顏色都不盡相同。
  燒成難度大,制作時間短,所以傳世數量稀少,歷來為收藏家所珍視。
  康熙豇豆紅燒制時先在坯上施壹層底釉,然後吹上壹層顏色釉料,再蓋上壹層面釉,入窯高溫還原焰燒成,呈色變化較多。
  清代《南窯筆記》記載,豇豆紅的制作是分幾次吹釉再經高溫燒成。
  由於吹釉的層次不同,在燒成後釉面必將出現水漬般的痕跡。
  更由於釉料中含有微量的銅份,在燒成過程中氧化的作用,而產生綠色的斑點,猶如苔點。
  這種在渾然壹體的紅釉中,摻雜星點綠斑,妙趣橫生,相映成輝。
  這些瓷器有如紅霞滿布之中,點綴了星星點點的綠色寶石,所以才會特別受人追捧。
  紅釉質都很勻凈細膩,含有粉質,紅釉中往往散綴有因燒制時氧化還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綠色苔點,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。
  上乘者,名為“大紅袍”或“正紅”,釉色明快鮮艷,通體壹色,潔凈無瑕。
  略次者,釉色如豆豆,含有深淺不壹的斑點及綠苔,又稱“美人醉”或“美人霧氣”;
  色調再淺壹些的被稱為“娃娃臉(面)”或“桃花片”,雖不如深者艷美,但有幽雅嬌嫩之態。
  傳世的豇豆紅大多數是小件,比如柳葉瓶、印盒,水盂、蘋果尊等等,壹般都是宮廷的文房用具。
  到雍正壹朝,豇豆紅仍有燒造,但數量更少,色澤也不及康熙時期的明麗秀美,雍正之後,豇豆紅則很難見到。
  豇豆紅同時還稱得上是,風靡全世界的中國禦瓷名品。
  從十九世紀開始,豇豆紅就受到了西方人的垂青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