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系統不正經

瘋神狂想

都市生活

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,陶藝勻工作室之中,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!
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壹千四百三十七章 最早的龍不是玉豬龍

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

2023-12-17 10:41

  這件隋唐時期的俳優俑,為何作出委屈的表情?
  有人推測,他的面部表情或許是其表演時的壹個瞬間,不過是為了逗樂觀眾。
  像是這樣的陶俑還有,另外壹件是陶俳優俑。
  它的表情就更有意思了,如果看到了它,那就是:巴適得板!
  同樣作為俳優陶像,這件陳列於川都博物館的陶俳優俑,展現出了另外壹種情緒。
  腆著大肚子的陶俑,坐在壹圓形坐墊上。
  他頭戴巾帽,著褲赤足。
  上身袒露,聳肩,左手執鼓,右手握拳,作執槌擊鼓狀。
  他右腳蹬踢,左腳蜷曲,仰面大笑,其誇張的面部表情和體態,令人捧腹。
  不同於西陜彩繪陶縮脖俑,這座陶俳優俑的面部表情是向外綻放的。
  他滿臉洋溢著笑意,仿佛在用四川話點贊“巴適得板”。
  值得壹提的是,東漢說唱俑中有兩個國家壹級文物。
  1957年出土於川都天回山的擊鼓說唱俑,現藏於華夏國家博物館;
  1963年出土於郫都區的立式說唱俑,現在川省博物院的展廳裏與觀眾繼續擺著龍門陣。
  它們的笑臉,傳遞出巴蜀人民的樂觀。
  也許是壹脈相傳,最早的三星堆也是古代巴蜀文明的產物。
  這件三星堆陶豬,就是壹只憤怒的小豬。
  有趣的文物除了人像表情之外,像銅奔馬壹樣的動物,也能讓人不禁莞爾。
  大如眼球的鼻孔,搭配肆意甩動的舌頭,好似脫韁的“戲精”,表情足以與銅奔馬相媲美。
  可惜,眼前的這些都是仿品,就算是仿制的再好,它也不是真品啊!
  看過了各種神獸,接下來但就是各種銅像。
  這些銅像也各有各的特點,甚至是在現代人眼中,也各有各的有趣之處!
  三星堆發現的青銅像還是不少的,而且都有各自的特點。
  比如3號坑發掘的青銅人,這是在提取坑內的青銅大面具時發現的。
  其頭戴冠帽的造型,讓人聯想到“羽扇綸巾”的諸葛亮。
  4號坑出土的銅扭頭跪坐人像,人像呈跪坐姿態,身體略向左前方傾斜。
  他的頭微頷並扭向身體右側,雙手呈半“合十”狀平舉於身體左前方。
  兩膝貼地,雙腳前腳掌著地,後腳掌擡起。
  但最吸引人的,當屬它“感人”的發量和“高超”的發型了。
  這樣的青銅像並不是只有這壹件,另外3號坑南部發現壹件青銅站立人像。
  人像不大,不超過20厘米高。
  但他戴著尖頭冠、眼睛突起、面容誇張,整體造型和奧特曼有幾分相似。
  當然,這些藝術品造型或許十分誇張,但是都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。
  其他的壹些貌似正常的東西,卻又讓我們看著感覺十分怪異。
  像是“陶三足炊器”,分為內外兩層,外層可以放水,下面生火受熱。
  這是壹個可以加熱的“小火鍋”,不愧是巴蜀地區的產物啊!
  當然,這還不是最怪異的,要說三星堆怪異之最,肯定非青銅太陽輪莫屬。
  這件文物,因其形狀酷似太陽而得名。
  它的造型,被廣大網友驚呼“就像汽車方向盤”。
  三星堆遺址,是壹處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遺址。
  他被譽為“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壹”,這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  從1934年首次考古發掘以來,三星堆遺址共開展了37次發掘。
  尤其自20世紀80年代,三星堆兩個祭祀坑的青銅器被發現以來,考古學界日漸形成共識。
  三星堆那些普通的尊、罍與同時代中原、長江中遊地區的器物同類。
  而造型獨特的立人像、面具、神樹則是極具地方風格的器物。
  2020年再次啟動發掘至今,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遺址新發現6座“祭祀坑”,共出土編號文物近13000件。
  其中出土金面具殘片、青銅神樹、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。
  但這只是三星堆遺址中的“滄海壹粟”,三星堆還有很多待解之謎,等著我們去解謎探索。
  作為浪漫奇崛的古蜀文明的見證,三星堆是中華文明多元壹體格局的生動例證。
  探索三星堆遺址,也帶給了我們解秘無限和探索未知的刺激與雀躍。
  “還是考古發掘古代文明好啊!”
  這壹次參觀自家博物館,居然看的陳文哲十分感慨。
  “是啊,人家壹次考古,就能發現上萬件的珍惜文物,壹次發掘,就是壹家大型博物館!”鄭宇也十分感慨。
  張壹傑更加赤果果:“發掘海底沈船也很不錯。”
  曹慶春笑了:“壹次幾十萬件海撈瓷,也能支撐起壹家大型博物館了。”
  此時李金鯉笑呵呵的道:“好了,好了,不說這些。”
  吸引了眾人的目光,李金鯉繼續道:“不管是沈船,還是古墓,都有危險,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涉足的,我們還是收購吧,接下來的就不是仿品了,都是正品,還請老板指正壹下。”
  接下來,走進去的才是真正出展館。
  剛才那些只能算是路邊的風景,畢竟是能夠讓所有遊客都能摸到的,根本就不怕被破壞。
  這樣的藝術品,能有多珍貴?
  走過三星堆的青銅器叢林,早進入的場館,就顯得比較寒酸。
  “這是龍庭,裏面展出的全是龍,第壹件老板應該很熟悉。”
  壹邊走,李金鯉壹邊介紹。
  因為龍廳有點小家子氣,所以這座展館被命名為龍庭!
  看著門口正對著的壹個展臺,上面展出的東西陳文哲自然十分熟悉,因為有壹件就是他的。
  紅山文化的玉豬龍,他很早之前撿漏買下來的。
  而奇怪的是,它的旁邊多了另外壹件玉豬龍。
  仔細想想,其實這並不奇怪,因為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出了玉豬龍,數量不是壹個兩個,而是非常多。
  甚至在民間收藏市場也有不少人在賣,當然其中可能大部分是假貨。
  玉是真的,不過是仿制的紅山文化文物。
  壹般認為,玉豬龍是我國考古出土的最早的龍。
  所以,這壹對玉豬龍,就直接擺放在了門口?
  這壹點,其實是不對的。
  現代的考古史告訴我們,事實並非是這樣的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