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登录    注册新用户 关闭

找回密码

手机用户推荐选择

下载杏吧APP 看片更便捷

我的系統不正經

瘋神狂想

都市生活

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,陶藝勻工作室之中,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!
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壹千六百四十九章 官哥分明

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

2023-12-17 10:41

  哥窯有開片,官窯也有開片。
  哥窯有紫口鐵足,官窯也有紫口鐵足。
  那麽這個歷史上,是不是這官窯和哥窯是壹種東西呢?
  有壹種認為說確實是這樣,因為在南方的吳語發音中,北方人聽起來官哥不分的。
  所以,有人認為它本身就是壹種瓷,就是宋代的官窯。
  因為略有差異,被人為的分成官哥兩種窯口。
  還有第二個疑問,就是有學者認為,哥窯不是創燒於宋,而是創燒於元,只是仿宋官而已。
  換句話說,他認為哥窯是元代人仿宋代的壹種東西。
  因為哥窯的記載,就在元末明初。
  元末孔奇《靜齋至正直記》:乙未冬在杭市時,市哥哥洞窯器者,壹相鼎質細雖新,其色瑩潤如舊造,識者憂疑之,會荊溪王德翁亦雲,近日,哥哥窯絕類古官窯,不可不細辨。
  他說的什麽意思呢?說乙未冬是指1355年,元至正15年。
  他在杭市的時候,在市場上買了這麽壹個香鼎。
  是個哥哥洞窯的,它當時不叫哥窯,是兩個字,哥哥洞窯。
  說這個香鼎質細雖新,其色瑩潤如舊造。
  就是說,妳看著挺新的,但是覺得還是像舊的壹樣。
  看到的人,就感到很疑惑,鬧不清楚。
  那麽碰到壹個老頭兒,叫王德翁,他說什麽呢?
  他說:“最近,哥哥窯燒的像古官窯,妳不可不細辨,妳得好好看。”
  那麽從這個信息中告訴我們,他認為哥窯是元代的晚期出現的仿品。
  當然,到現在哥窯被人成為宋代名窯,自然也是有原因的。
  原因有幾點,第壹點就是造型。
  就是我們看到的哥窯,跟官窯的造型沒有大的區別。
  沒有看到壹種極特殊的哥窯,超過了歷史的局限。
  比如它是元代的造型特征,但是它是哥窯,沒有碰到。
  碰到的哥窯。都是跟宋代的造型壹致的。
  第二點釉色,釉色不符合元人的審美觀。
  哥窯的瓷器,官窯的瓷器,所有瓷器的釉色都不符合元人的審美觀。
  再說背景也不壹樣,元人不喜歡用青瓷,元人尚白尚藍。
  元代人喜歡金戈鐵馬,馳騁千裏的這種感覺。
  他並不喜歡宋代人這種小橋流水的感覺,所以從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中判斷,不可能是元代復制宋代的官窯。
  所以,說哥窯是仿官窯的可能性是非常小。
  當時光過去了幾百年,我們在收藏市場上,是否還可以找到哥窯瓷器的影子呢?
  如果有,那它們的真假如何?
  哥窯的存世量,還是比較大的。
  因為明代的早期,有仿制燒造,就是宣德時期。
  尤其到了雍正乾隆時期,又壹次開始大量的燒造。
  所以我們現在碰到的哥窯,大致都是清代仿制的。
  所以哥窯瓷的鑒定還是很重要的,首先哥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“金絲鐵線”、“紫口鐵足”。
  前者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,大紋為“鐵線”,有的顯藍。
  大紋中套的小紋為“金絲”,有的不壹定顯金黃。
  大紋小紋合稱為“面圾破”,它應當是密而不疏,曲而不直;
  後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,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壹樣不可兼得。
  瓷胎滿釉器,有“紫口”而無鐵足。
  而鐵足,應當是胎質本身的無釉顏色。
  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壹種黑色釉,其真偽值得懷疑,與《七修類稿續編》中記載的“其足皆鐵色”相悖。
  再就是釉色,哥窯屬青瓷系列,釉色為青釉,濃淡不壹。
  哥窯的釉色有粉青、月白、油灰、青黃等色。
  因窯變作用,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,非人為主觀意誌所為。
  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,少花紋,無年款。
  胎色有黑灰、深灰、杏黃、淺灰等。
  釉面不光潔,但有壹層如酥油之光。
  釉質較深濁不清透,釉層厚薄不勻,蘸釉立燒之器,底足之釉最厚,有的可達4毫米。
  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,後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。
  再就是看底足,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。
  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,非寬厚凹凸,足之內墻深長,足之外墻淺短,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。
 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,也是哥窯最特殊的壹種特征,攢珠聚球!
  就這是哥窯最主要、最奇妙、最令人稱道、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征,即所謂“攢珠聚球”,也叫聚沫攢珠。
  陶瓷界先輩孫瀛洲,在其《元明清瓷器的鑒定》壹文中早已說過。
  “如官、哥釉泡之密似攢珠,……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,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壹條線索。”
  顯然,“攢珠”指的是哥窯器中,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壹樣,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。
  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,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,不僅僅只是“攢珠”,還顯現出壹種比“攢珠”稍大壹點的“聚球”。
  球比珠大,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。
  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,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壹起。
  聚球式的氣泡,比攢珠的氣泡數量要少得多。
  壹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,像壹個很厚的環。
  “攢珠聚球”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哥窯的壹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。
  這種等級的瓷器,最出名的應該是壹件損壞的盤子。
  2011年7月4日,故宮博物院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,在對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,進行無損分析測試時發生文物損壞。
  事故發生後,故宮博物院成立事故調查組,徹查事故成因。
  經過反復模擬試驗和多次專家論證,在十日前得出初步結論。
  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,是由於實驗室科研人員操作失誤,導致樣品臺上升距離過大,致使國家壹級文物青釉葵瓣口盤受到擠壓損壞。
  發生損壞的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,呈六瓣葵花式。
  它通體施青灰色釉,釉面開細碎片紋,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。
  此盤造型優雅、大方;
  線條富於變化,為宋代哥窯的代表作品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