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系統不正經

瘋神狂想

都市生活

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,陶藝勻工作室之中,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!
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壹千七百七十三章 神人手抱魚帶鉤

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

2023-12-17 10:41

  第三件帶鉤是蜀漢大司馬蔣琬的帶鉤,形制上有別於其他兩件帶鉤,類似琵琶形。
  之所以看中這種帶鉤,主要是這小小的帶鉤,卻十分彰顯主人的貴重身份。
  這件蔣琬帶鉤,以青銅打造,整體形狀像琵琶。
  鉤頭用於勾連革帶壹端,鉤體起到固定革帶另壹端作用。
  鉤體上有龍鳳圖案,和五顆排列規整如五邊形的星點。
  鑲嵌的綠松石已脫落,鉤柄較長,正面有北鬥七星圖案,點綴綠松石。
  之所以知道這是蔣琬的東西,主要還是推測,當然,推測肯定需要銘文。
  所以,不要看這是壹件小小的帶鉤,可鉤柄兩側卻有漢隸銘文72字。
  帝堯所作,鉤無短長。
  前適自中,後適自傍。
  主以辟兵,天圓□(地)方。
  戴日報月,北鬥列列,三昭在闕。
  旋□(璣)玉衡,□□宮衛,常保社稷。
  傳於子孫,玉石金精。
  帶敖四方,永無禍□(殃)。
  壽比山海,與天相望。
  這是壹段祈求吉祥的韻文,其中方框□是不可辨識的文字,括號中為根據字句意義,參考固定用語和押韻,釋補的文字。
  帶鉤銘文托物言誌,“北鬥列列”和“旋璣玉衡”描述的是帶鉤上點綴的北鬥七星。
  北鬥七星是指大熊座中天樞、天璇、天璣、天權、玉衡、開陽、搖光七星。
  《虞書》稱“璇璣玉衡,以齊七政”。
  “七政”就是七星,後人也用“璇璣”(又作旋璣、琁璣或璿璣)。
  “玉衡”指代北鬥七星,前四星叫魁。
  後三星叫杓,《晉書·天文誌》:“魁四星為琁璣,杓三星為玉衡。”。
  古人認為北鬥七星居於天庭的政治中心,圍繞著帝星紫微星(北極星)旋轉。
  “三昭”相當於三光,也就是前兩句“戴日報月,北鬥列列”中的日、月、星(北鬥)。
  “闕”指宮闕,“三昭在闕”。
  帶鉤上又銘刻龍、鳳和北鬥七星。
  這些都表明了帶鉤主人,居於蜀漢政治中心的高貴身份。
  銘文以璇璣玉衡拱衛帝星為象征,與帶鉤主人執掌宮衛、常保社稷聯系在壹起。
  說明帶鉤主人的職責,就是保衛宮廷,保衛政權。
  蔣琬被諸葛亮稱贊為“社稷之器”,又是諸葛亮的繼承者,官至蜀漢大將軍、大司馬(相當於丞相)。
  雖然這件帶鉤不知道是不是出土於綿陽蔣琬墓,銘文也沒有明確指出帶鉤所屬於蔣琬。
  但從帶鉤暗示的主人身份推測,稱其為蔣琬帶鉤,並非完全不靠譜。
  帶鉤在我國歷史中源遠流長,從蔣琬帶鉤銘文可知,帶鉤相傳為堯帝發明。
  我國考古中最早的帶鉤,是出土於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中的壹件玉帶鉤,距今已有五千年歷史。
  帶鉤興盛於春秋戰國至兩漢時期,魏晉時期逐漸衰落,被帶扣取代。
  曹操高陵,就出土的龍形帶鉤。
  帶鉤,是古人腰帶的帶扣,或腰帶上懸掛金玉飾品的掛鉤。
  帶鉤最初稱“鉤”,根據考古發現的帶鉤,銘文上也多是自稱為“鉤”。
  蔣琬帶鉤銘文“鉤無短長”也足以證明這壹點。
  “帶鉤”壹詞,首先見於司馬遷《史記·齊太公世家》。
  之後在歷代壹來,比較出名的帶鉤,還是很多的。
  比如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,在爭奪君位過程中,曾被輔佐公子糾的管仲射了壹箭。
  這壹典故知道的人很多,而且都應該知道“射中小白帶鉤”,也就是是帶鉤救了齊桓公壹命。
  所以,蔣琬帶鉤銘文稱“主以辟兵”,就是說帶鉤可以防避兵器傷害。
  《淮南子·氾論訓》記載:“孔子辭廩丘,終不盜刀鉤。”
  孔子連齊景公送他的廩丘封邑都推辭不受,當然也不會盜竊小刀、帶鉤之類的小物件。
  《莊子·知北遊》記載了壹位八十歲的“捶鉤者”,他從二十歲開始專壹做壹件事,就是鍛造帶鉤。
  他專心制作帶鉤,除了帶鉤,其他東西都不能引起他的註意。
  除此之外,比較出名的典故還有很多,甚至還出現過壹些名句。
  比如《莊子·胠篋》又記載“竊鉤者誅,竊國者侯”。
  雖說是以壹國之大,反襯壹件帶鉤之小,諷刺當時社會不公,諸侯實為竊國大盜。
  但也說明王公貴族們壹件精美的帶鉤,確實價值不菲,偷盜會構成死罪。
  而到了戰國時期,帶鉤基本成型。
  壹件帶鉤分為鉤首、鉤身和鉤鈕三部分。
  工藝手法復雜,紋飾多樣。
  秦漢時期,帶鉤發展到鼎盛,鉤首、鉤身上鳥獸蟲魚各種動物形象被廣泛使用。
  這時的帶鉤,要麽是寓意美好的祥瑞之物,要麽是鎮邪壓祟的兇暴之物。
  《淮南子》稱,“滿堂之座,視鉤各異”,可見帶鉤樣式豐富,因主人身份而已。
  帶鉤的名目繁多,如胥紕、犀毗、師比、犀比、鮮卑等,都是壹個意思。
  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“索隱”稱“‘胥’‘犀’與‘師’並相近,而說各異耳”。
  《漢書·匈奴傳》顏師古註:“犀毗,胡帶之鉤也,亦曰鮮卑,亦謂師比,總壹物也,語有輕重耳。”
  《史記》“索隱”還引用張晏的說法:“鮮卑,郭落帶瑞獸名也,東胡好服之。”
  郭落帶,即鉤絡帶,是有帶鉤的腰帶。
  揚雄《方言》稱,“鉤,宋楚陳魏之間謂之鹿觡,或謂之鉤格”,則鹿觡、鉤格、郭落,都是指鉤絡帶。
  鉤絡帶帶鉤上壹般雕刻有各種瑞獸,人們就以瑞獸名如鮮卑、犀毗、師比之類代指帶鉤。
  比較珍貴的帶鉤,陳文哲之前就見過幾件,比如滿城東漢墓出土的帶鉤。
  再就是三國吳銘文錯金銀銅帶鉤,和三國魏曹休墓出土鎏金銅帶鉤。
  這兩種帶鉤,形制與吉省榆樹、北河滿城、金陵西崗、等地出土的帶鉤近似。
  這種帶鉤,可以統稱為神人手抱魚帶鉤。
  這類帶鉤鉤首是鳥頭,口中含珠,鉤尾如花朵,有花蕊和花瓣,鉤身是壹鳥首人身的怪物。
  怪物長著壹對豎立的長耳,背部有壹對伸展的翅膀。
  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怪物雙手抱魚,腳踩壹只類似蟾蜍的動物,周圍有水波紋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